一、案例背景: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說過:“開啟人類智慧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幼兒天生喜歡音樂,他們常常會情不自禁地隨著音樂手舞足蹈,表明他們發自內心地喜歡音樂。《36指南》中指出:“在藝術活動中,要把兒童的創造意識與創造能力的培養和兒童對審美對象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審美感受能力的培養放在核心地位。”那么如何在藝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和創造性思維呢? 在執教小班音樂活動《大熊山》時,我采用了三段幼兒熟悉的音樂(《小星星》片段、《搖籃曲》片段、《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片段)作為載體,試著讓音樂來講故事,讓孩子在音樂故事情境中自由地表達表現。在活動進程中我發現,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激勵的評價機制、生活化的情境創設和留白等待的方式能激發幼兒的創造意識、推動幼兒的想象創造、展現幼兒的表現欲望。下面就兩個實錄來具體分析: 二、案例實錄及分析: 實錄一: 活動過程 | 教師分析 | l 欣賞三段體音樂第二遍 T:(神秘狀)你們知道嗎?這段音樂里還藏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呢!想不想聽? C:想! T:師隨著音樂講述故事 C:全體幼兒認真地傾聽故事,時而隨著音樂做有節奏地點頭、搖搖身體、拍手等動作,過程中情緒愉悅。 l 分段欣賞及表現三段體音樂 分段欣賞時,教師采用了音畫結合的方式,如下: T:小老鼠要去郊游啦!你們聽它出發了!(在小星星音樂的伴奏下,教具小老鼠移動到了終點) T:它是怎么走到終點的呢? C1:慢慢走的 C2:一步一步走的 T:小老鼠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地走到了終點。 T:這段音樂是小老鼠和大熊在干嘛呢? C1:在睡覺呢! C2:睡得香香的! T:聽著柔柔的搖籃曲,香香地睡著啦! T:睡醒了,兩個朋友在做什么? C1:跳舞! C2:搖來搖去地跳舞 T:兩個朋友一起,跳起了快樂舞! | 通過故事的介入和圖片的輔助,給了孩子形象生動的心理暗示,多次且不同形式的欣賞增加了孩子傾聽音樂的機會,這對孩子理解音樂中的內容與情緒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在此過程中,教師為幼兒營造了一個寬松的心理環境,它是發揮創造性的前提。從孩子的表現看,他們在活動中暢所欲言,無拘無束。教師也始終以尊重、信任和開放的態度回應孩子的每一句應答。 | 實錄二: 活動過程 | 教師分析 | l 《搖籃曲》表現環節: T:大熊和小老鼠都累了,睡著了,聽了這段音樂,你想做些什么呢? C1聽著音樂,輕輕地擺動身體 T:輕輕地擺動身體,好美呀! C2閉著眼睛,做飛上高空的動作 T:閉上眼,好像飛到了高空中! C3兩手捧著,做搖籃狀擺動 T:搖著寶寶入睡,要輕輕地哦! C4兩手搭肩,做抱抱的動作 T:像媽媽抱著寶寶睡覺一樣,真舒服! l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表現環節: T:聽了這段音樂,心里感覺怎么樣? C1:很開心。 C2:我心里感覺好像在開花。 T:哇,快樂的音樂讓你心里樂開了花! T:我們一起聽著音樂跳跳快樂舞吧! ——教師第一遍放音樂時,幼兒有些不知所措,只有部分孩子兩兩合作進行律動。 T:你們瞧,大熊和小老鼠是幾個朋友一起跳舞的呀?(2個)那我們也找好朋友去跳跳吧! ——教師第二遍放音樂時: C1與C2兩兩組合,跳著搖擺舞。 C3、C4、C5三人組合,跳著轉圈舞。 其他多名幼兒圍圈,一人在圈內,跳起了更有新意的舞蹈。 | 從孩子的表現可以看出,他們的表現自然且自信,究其原因,我認為有兩點: 1、活動內容與孩子的生活經驗是息息相關的,從小到大,媽媽就是這樣哄寶寶入睡、抱寶寶睡覺。因此,在《搖籃曲》的映襯下,有如此的表現也就有理可循了。所謂“音樂來源于生活,又回歸到生活中去。” 2、教師激勵性評價的作用。過程中教師對于任何有創意的表現都給予表揚和眼神的肯定,孩子收獲鼓勵與肯定的同時,其創造性思維、社會交往能力、想象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在幼兒表現的過程中,教師沒有做任何示范,僅僅是一個觀察者,將孩子推在前面,這樣的“留白”讓孩子不拘泥于條條框框的束縛,樂于展現不一樣的自己。 | 三、啟發與建議 音樂活動是幼兒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作為教師,應尊重幼兒的興趣和獨特感受,理解他們欣賞時的行為,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 (一)寬松的心理環境,能激發幼兒表現的欲望 實錄一中,教師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寬松、自由、豐富的心理環境。環境的創設對幼兒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從孩子的表現看,他們的回答自由、富有想象力,可見在良好的師生互動中,在教師尊重、支持的情境中,幼兒愿意拓展自己的空間、發揮自己的潛力、激發創造靈感。 (二)生活情境的再現,讓幼兒易于想象和創造 實錄二中,《搖籃曲》的運用引發了孩子生活經驗的再現,使得孩子的表現多而不繁,雜而不亂。《36指南》中也指出,幼兒藝術教育的內容選擇應關注藝術內容與幼兒已有生活經驗的契合。活動中,“睡覺”這一生活經驗和搖籃曲的配合相得益彰,為孩子的想象和創造奠定了創想的基礎。 (三)激勵機制的運用,讓幼兒敢于表達與表現 在當前的藝術活動中,教師不應用“像不像”、“對不對”來評價幼兒的藝術表現與創作,而是要鼓勵幼兒自主地學習藝術,形成可持續發展地藝術學習能力與態度。從實錄二中可以看出,教師始終用欣賞的眼光來評價孩子的表現,這樣富有激勵性質的評價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幼兒敢于表現自己,從而對藝術活動產生更大的興趣和更強的創作欲望。 (四)留白等待的時機,讓幼兒樂于展現不同的自己 這里所說的“留白”指的是時間和空間上的留白。時間上的留白是指給予孩子充分思考與消化的時間。孩子的思維需要一定的時間,需要一個過程。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第一次表現時,孩子的表現比較迷茫和無序,但教師通過提問與啟發,予以了孩子第二次表現的機會,從孩子的表現看,孩子的表現是格外讓人欣喜的。空間上的留白是指教師給予孩子自由表現的機會,而不是一味地教授。從實錄二中能發現,教師并沒有做任何示范,而是將廣闊地舞臺留給孩子,讓孩子去嘗試、去發現、去判斷,去表現。 四、我的感悟 音樂是悅心、悅人的藝術,在音樂活動中,教師要在音樂活動中充分發揚孩子的創造性思維,鼓勵孩子在活動中無拘無束的表現,那便能收獲意外之喜。正所謂“音樂悅我心、思助我表達”,愿美好的音樂能啟迪孩子的心智、扎根于孩子的心靈,愿創意的思維的火花助孩子們一臂之力,期待更多真、善、美、新的表現!
|